疼痛一词,对大家来说,肯定不陌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身体劳累过度、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还是遭遇风寒湿邪的侵袭,都可能会感到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疼痛。这些疼痛有时轻微,有时剧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图片


No.1

 疼痛是什么?

国际疼痛协会认为,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从这个定义里,我们不难看出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当然,疼痛也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感受到疼痛,我们才知道身体出现问题,从而采取措施。比如被蚊虫叮咬疼痛,我们就会把蚊虫赶走。当然,也有一些吸血动物非常聪明,可通过分泌麻醉物质,在叮咬的时候,让人感觉没那么痛,从而完成其吸血的目的。比如蚂蝗,它在叮咬人体时,会分泌具有镇痛作用的神经毒素多肽。
图片

关于疼痛的原理,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各个部位都分布有神经细胞及细小的神经末梢,他们能感受外界的刺激。当机体受到损伤或刺激(比如外伤或炎症)时,都会作用于末梢神经,使细胞膜产生离子活动,进而出现电冲动,冲动沿着神经向脊髓和大脑传递,使我们感觉到疼痛。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则更加朴素。我们的人体结构,无论是内脏、五官、肢体、脊柱,还是神经、血管、淋巴管、甚至肌腱等,都是线性或管状。特别是血管、胃肠、气管和支气管、尿道、输精管、阴道、鼻窍、耳窍、咽喉等更是管道,或空腔。

中医的经络、血脉,本身也是管道。管道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输送物质、能量或信息。当管道内物质、能量或信息流通顺畅的时候,系统就正常,当流通出现问题的时候,系统也会出问题。中医认为人体管道或通路的流通出现不顺畅或堵塞的时候,就会产生疼痛,也就是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一认识既深刻,又易于理解,既概括了疼痛的基本病机,又能很好的指导中医对疼痛的临床治疗。

图片

No.2

 “不通则痛”溯源、内涵及启示

“不通则痛”的基本思想始见于《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大便)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内经》原意指脉气不通和大便排解不出两种状态,并非所有疼痛的机理。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将其扩大化,固定化,明确指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一观点深入人心,因为它揭示的并非个别疼痛,而是所有疼痛的共性和规律。

首先,不通很好理解,就是指管道或通路的壅塞。“通者,达也,顺也,畅也”。通是一种流行、不停滞的状态,也是一种动态。“通”的反面则是“壅”和“塞”。《易·節卦》:“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壅”和“塞”均谓不畅,只是程度不同。壅为堆积,淤滞,行慢。塞者,完全堵住,一点不通。它们都不是健康状态,它们是病理状态。所以,不通意味着体内一定存在壅塞。

其次,不通肯定会伴随体积的增大膨胀。就像一根水管,如果不通的话,就会导致其上段发生膨胀。就像一条河流,如果产生壅塞,那么水量就会在上游蓄积。在人体上,不通的体积增大有绝对增大和相对增大两种。绝对增大是指饮食、粪便、血块、痰浊、水饮等壅塞物堆积较多,导致体积膨胀。相对增大则是指管腔内容物不增多的情况下,而管腔本身痉挛收缩狭窄,使管腔正常容量的内容物相对增大。就像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其血管会逐渐狭窄,直至堵塞,这样也就形成了相对的体积增大。当然,河流壅塞,不仅会导致上游水量蓄积,还会让下游无水而干涸。这就是临床上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通与缺血并现的原因。

第三,不通会导致局部或整体的压力增大。这个很好理解,临床上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都会伴随高血压的状态。当然人体不通导致的压力增大,除了管腔本身扩张之外,还与体内气体的堆积有关。气体来源一个是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人体内有成百上千种微生物与我们共生共存。它们代谢也会产生气体。如果管道畅通,气体不会堆积,也就没有高压。当壅塞发生时,已经产生的气体难以逸出;加之,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局部发酵,气体增加,直接引起局部高压。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人体势必会感到疼痛。

当管道壅塞,在堵点及其上游势必会发生扩张与膨胀。扩张就有牵拉,膨胀就有压力。牵拉或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刺激到我们的神经,人体都会感到疼痛。这就是“不通则痛”的朴素原理。俗话说,流水不腐,积滞生浊。壅塞也会使管道内原本清清的津液变得浑浊和粘腻,从而进一步加重壅塞的程度,使不通的状态长期存在,也就会导致疼痛的慢性发作。

图片

No.3

 疼痛的处理 

如果我们将“疼痛-不通-壅塞-高压(牵张)和浊腻”联系起来,就可以推导出缓解或消除疼痛的方法。解除壅塞既有化学的方法,也有物理的方法,有时候需要两种方法结合。

下水道堵了,浊腻了,我们可以用开水或化学药品融化,也可以进行挤压、敲打,使异物排出,使管道恢复通畅。应用到人体上,血管壅塞了可以活血化瘀,水道堵了可以利水逐水,肠道壅塞了可以通利大便,月经不畅了可以下血通经,体表闭塞了可以发汗解表,这就是中药治疗。这个过程,需要辨证论治,分清不同的壅塞。

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物理的方法,也就是推拿。推拿不是药物,全凭手上功夫。很多胃病患者都会有胃痛、胃胀、胃酸的症状。这时,我们会用一些理气止痛制酸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等穴位进行推拿,以缓解胃痛、胃胀的症状。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