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中西医理论概述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它对个体的生存极其重要。中医和西医对疼痛病因、病理的理解各不相同。

中医学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忍受的苦楚叫痛,痛中带有一些酸感叫疼,两者常并见不易区分。因此,我们将人体脏腑、气血、精神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失衡或破坏,产生难于忍受的苦楚均称为疼痛。

西医主要关注疼痛是如何从外周神经末梢传递到中枢从而引起痛觉的,故其疼痛理论都在试图揭示疼痛在神经系统中是如何加工的,进而对治疗进行指导。

目前国内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疼痛的研究很多,但在理论上尚未有研究对中医对疼痛的认识进行述评。

现在就跟着小兔医生,从中医角度简单来认识一下疼痛吧。

图片

01

中医疼痛理论发展历程

      中医疼痛的认识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其原文中有很多疼痛的相关记载。

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不仅将疼痛区分为外感痛和内伤痛,而且将完备的理、法、方、药治疗疼痛融于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对内伤杂病中的疼痛进行了详细论述并设立了专方。

第三阶段是以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和朱丹溪为代表提出的关于疼痛的学说。李东垣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中提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论,形成了实痛病机学说。朱丹溪对疼痛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也有突出贡献,提出“痰湿致痛”,并进一步描述了头痛引经药。

第四阶段是明代温补学派的医家提出的“补虚治痛”学说。以温补法治痛,提出“不荣则痛”的理论和虚证疼痛的论治。

第五阶段是清初温病学派叶天士对痛证理论的梳理和完善。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叶天士提出了痛证治有先后和痛证定位理论。

02

痛证的病因、病机与病位

临床上很多疾病中会出现痛证,病因也涉及到外因(六淫之邪和疫疠之邪),内因(内伤七情、气滞、血瘀、气血津液亏虚),不内外因(饮食、劳逸、外伤虫咬)等。这些病因均可导致痛证的发生。

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会引起痛证的不同表现,但是最终痛证的病变都在气血方面,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个方面。

图片

痛证的病位向外涉及人体的四肢百骸,向内涉及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无处不到。疼痛出现的部位可以是病变部位,也可以是脏腑病变在体表的阳性反应点。所以,了解了痛证的病变部位以及疼痛性质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03

痛证的辨证及分类

因为痛证常作为一个症状出现在外感和内伤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中,因此,对于痛证的辨证有利于疾病的辨证。

有研究者根据辨证将疼痛分为七类:气滞型、血瘀型、气滞血瘀合并型、关节移位型、内外创伤型、中毒、意识空间合并神经迁延型。

图片

04

痛证的治疗

根据痛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选择恰当的治法。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对于实证的治疗主要有:温经散寒止痛法、清热解毒止痛法、活血化瘀止痛法、泻下导滞止痛法、化痰除湿止痛法、行气止痛法、祛风通痹止痛法、舒经通络止痛法等,通过祛除实邪达到通则不通的目的。

对于虚证的治疗,根据“不荣则痛,荣则不痛”的理论采用益气养血止痛法、滋阴养津止痛法、补虚缓急止痛法等,通过补养气血达到荣则不痛的目的。

此外,还可辨证采用针灸、按摩、导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治疗。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