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120°即为大暑,通常在公历7月22日~24日之间。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尤大也。”此时热浪滚滚,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故称“大暑”。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节气时,古人观察到三种自然现象:先是萤火虫在潮湿草丛中活跃;接着天气闷热潮湿,土地润泽;最后雷雨频繁,带来短暂清凉。 传统习俗 我国民间在大暑时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如饮伏茶、晒伏姜、吃仙草等。 饮伏茶:伏茶以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几味中药煮成草药茶,有清凉解暑的作用。 晒伏姜:三伏天时将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混合,晾晒至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能起到调理作用。 吃仙草(凉粉):广东、福建等地有吃仙草消暑的传统,仙草又名凉粉草,可药食两用,有消暑功效。 养生方法 俗话说“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大暑时节高温酷热,雷阵雨频繁,雨水较多,日晒、暑热、水湿互结,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形成“暑湿交加”的环境。且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内阳气浮散于表,腠理开泄,出汗增多,容易出现伤津耗气、湿困脾胃、心火旺盛等健康问题,导致口干口渴、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烦躁、失眠等症状,甚至诱发消化道、心血管疾病。因此,大暑时期调养当以解暑祛湿,敛阳顾表为重点。 外治调养 选穴:①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②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对准穴位进行定点温和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即可,每穴大概10~15分钟,1周灸2~3次。 功效:调和阴阳,健脾化湿。 材料:艾叶20克,生姜20克,花椒20克,粗盐30克。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40分钟。取药汁倒入泡脚盆中,待水温45℃左右时泡脚,睡前沐足10~15分钟,1周2~4次。 功效:温经通络,散寒助阳。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揉百会穴约5分钟,以酸胀为度;将手腕充分放松后,用五指指腹拍打头皮5分钟,每日拍打3~5次。 功效:开窍,醒神,回阳。 药膳调理 以下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不宜隔夜食用,当日煮当日喝最佳。在食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淮莲老鸭汤 材料:老鸭250克,鲜山药150克,莲子20克,石斛15克,薏米20克,陈皮3克,生姜2片,蜜枣2枚。 做法:将上述食材洗净备用;莲子、薏米、石斛清水浸泡半小时;老鸭和山药切块;全部材料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至小火,煮约1小时后加食盐调味即可。 薄荷五豆汤 材料:绿豆、赤小豆、黄豆、黑豆、白扁豆各20克,薄荷5克,冰糖适量。 做法:以上五豆清洗后浸泡1小时,备用;将五豆放入汤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煮30分钟;加入薄荷及冰糖适量再煮5分钟即可。放温后代茶饮用。 冬瓜荷叶汤 材料:鲜冬瓜300克,鲜荷叶1张。 做法:荷叶洗净备用;冬瓜去皮、瓤,洗净、切片,备用;上述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炖煮2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双米洋参粥 材料:大米150克,小米80克,西瓜翠衣50克,西洋参10克,陈皮3克,生姜2片,冰糖适量。 做法:大米、小米淘洗后稍浸泡;西瓜翠衣洗净,切小块;西洋参、陈皮洗净,稍浸泡;生姜切丝。上述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成粥,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