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经常感觉自己晨起口腔粘腻,身体沉重,手足湿疹脱皮,大便黏马桶,舌苔厚腻,其实这些现象通常是在提示你湿气重,该去湿气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什么是湿气

图片


  湿气在中医里边又被称作是“阴邪”,中医所说的湿气,是指湿浊,什么是湿浊呢,简单的说就是咱们身体的垃圾,是粘滞的脏东西,湿浊在上,会出现头面部油腻不洁,中医叫面垢眵多,湿浊在下,会出现小便浑浊,白带量多,湿浊在肠道,会出现大便解不干净,黏马桶,中医叫大便粘滞不爽。湿浊在肌肤,会出现肌肤湿疹瘙痒。

  所以说湿气是我们体内的垃圾,当体内有垃圾,必然影响咱们身体整体的健康情况。

  中医又把湿分成两种,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我们叫外湿),另一个是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叫内湿)。


1、我们先来看看来自外界的湿邪,外湿。


图片


  外湿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比如湿邪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很难祛除。湿邪在三伏天,就是暑湿,湿邪在冬天就是寒湿。正是因为湿邪容易和其它邪气狼狈为奸,所以在每个季节我们都有感受湿邪的机会。
  外湿最多见于长夏季节,长夏是什么时候?是夏秋之交的时候,这个时候天气热,雨水多,水气遇热,会变成什么,就像我们煮开水,自然就变成了湿气。所以这个季节是自然界湿气最重的时候,相应人体在这个季节也最容易感受湿气。


图片


  另外自然界的湿邪和我们居住环境也有关系,长时间居住在阴雨连绵,雾露潮湿的地域,或者生活在比较阴冷,潮湿的环境都会成为湿邪入侵人体的有利条件。


2、说完外湿,我们刚说了还有我们身体自己产生的湿邪,叫内湿。


  内湿是由于自身脾胃虚损,运化能力下降,所以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喝的水,脾胃不能及时的将水液和食物消化吸收,从而停留在身体中形成了身体的垃圾,内湿。


图片
  这里我们提到内湿的形成是因为脾胃虚损,运化能力下降,那么是什么导致我们的脾胃虚损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是什么导致了湿气?

图片



  现代人贪凉、熬夜、不爱运动,脾胃越来越虚,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寒,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
  凡有内湿的人,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里应外合,更容易引发身体不适。


1、 我们先来看看饮食。

  贪食生冷是第一个损伤脾胃的原因,我们吃冰淇淋喝冰水吃冰箱里冰镇,冷冻的食物,这些零度甚至零下的食物,进入我们的胃里,可我们不会因为吃冷的喝冷的,我们排泄出的汗水,小便大便就会是冷的,我们吃进去的所有生冷全靠我们自己的热量,阳气去把它们加热到和我们体温相同的接近37°,所以贪食生冷首先损伤的是我们脾胃的阳气,是导致我们脾胃虚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像夏天为了图一时的凉爽,而吃一些冷饮、喝一些冷啤酒,当时是比较舒爽的,但是其实已经给自己造成了一些隐患,寒气入体,但是没能及时排出去,就会伤害自己的内脏。时间久了,脾胃虚则我们的身体湿气丛生。

图片

  饮食的复杂,复杂的饮食让我们每一顿的进食变得不那么容易消化吸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种类蛋白质食物的混杂,大量的油脂和甜食使我们脾胃在消化食物时不堪重负,比如让我们连续吃一周的宴席,我们最明显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消化。因为每一顿吃的东西太复杂,肠胃没有办法及时的消化吸收,这不仅损伤我们的脾胃,更直接导致湿气的产生。


2、接着是我们的生活习惯。

  夏季的时候过度待在空调室里,夏天本来就闷热潮湿,而且人的毛孔都是张开的,湿气自然就会进入体内,正常情况下,人通过出汗把湿气排出体外。

图片

  但是现在到处都有空调,很多人一到了夏天就整天呆在空调房间里,汗出不来,湿气自然就积聚在人体内了。中医认为夏季人体毛孔是打开的,皮肤处于阳气开泄的状态,这个时候空调使寒气直接进入我们的身体,伤害我们的阳气,长久下去湿气自然而然就在身体里产生了。
  冬季的时候穿衣露腿露腰,不注意保暖,会导致我们身体长期处于寒冷的状态,同样会伤害我们的阳气。


 3、另外,睡眠也要格外的注意。

睡眠是健康的基础,因为睡眠的时候是我们身体排毒和自我修复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没能及时的入睡休息的话,身体内的毒素没能及时的排出去,内脏细胞不能自我修复,就会导致造成“内湿”,后患无穷。


  4、工作习惯同样会促使我们湿气的产生。

  面对电脑,我们的工作导致我们长时间坐着,运动越来越少。
  运动对促进阳气的运行有很重要的作用,锻炼通常能把身体内淤积的水气通过汗液的形式很好的排除出去,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湿气重的情况的出现,所以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有氧运动,还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
  所以,贪食生冷,甜食,油炸油腻饮食,复杂饮食会导致我们产生湿气;夏季过度使用空调,秋冬季节不注意保暖,露腿露腰露脚会导致我们产生湿气;熬夜,睡眠减少,久坐不运动会导致我们产生湿气。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该怎么去湿?

图片

图片

1、少盐

图片


图片


  盐吃多了,容易造成水、钠分子滞留体内,会加重湿气,亦会引起水肿。建议每人每日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


图片

2、运动

图片
图片


  可选择在清晨或晚间,以慢跑、快走、太极拳等形式运动60分钟左右为宜。


图片

3、饮食调节

图片
图片


  薏米、芡实、红小豆等利湿食物,可在早中晚所煮的稀饭、米饭中加入一种即可;煮汤中可加两三粒花椒,祛其浊气。


图片

4、适量饮水

图片
图片


  要祛湿并不意味着不能喝水,而要适量喝水。通过排泄,水可带走身体的毒素和湿气。

图片

5、环境通风

图片
图片


  中午大太阳时再开窗户通风;可买一些除湿盒或者石灰或者木炭,放在家中的各个角落等,有助于减少环境的湿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推荐八种祛湿食物

图片

图片

1、薏米

图片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随息居饮食谱》王孟英认为“健脾益胃,补肺缓肝~~并煮汤饮。亦可蒸食,煮粥煮饭,无不宜之。脾约便坚,不宜多食。性专达下,孕妇忌之。”
  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清热排脓等功效。可作羹或与梗米煮粥、饭食用,为食疗佳品,祛湿宜炒后用。


图片

图片

2、赤小豆

图片
  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赤小豆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赤小豆中含有的皂角甙成分可刺激肠道,因此它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此外赤小豆还含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成分。


图片

图片

3、陈皮

图片


《本草备要》里说:(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陈皮两个特别的功效:燥湿和理气。陈皮燥湿,尤其擅长化中焦脾胃的湿气。正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


  陈皮含有挥发油、橙皮甙、维生素B、维生素C等成分,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情况。陈皮含有果胶,能够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中的沉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陈皮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还有改善睡眠的作用


图片

图片

4、冬瓜

图片


  冬瓜性微寒,入膀胱经,有利尿的作用,做汤食用还要摄入大量的水分,因此喝冬瓜汤有利尿排水的作用。冬瓜中含有一定的丙醇二酸,具有很好的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的作用,再加上冬瓜汤中含水量很高,食用可以增强饱腹感,减少功能成分的摄入,再加上冬瓜不含脂肪,热量很低,食用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图片

图片

5、芡实

图片


  芡实性平,味甘、涩,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泻、利水渗湿、补中益气、滋补强壮之功效。在健脾胃方面,芡实一来可以加强脾胃的消化能力,提高脾胃功能,二来能缓解脾虚,调理因此造成的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在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就强调吃芡实。


图片


图片

6、荷叶

图片
  “荷叶减肥,令人瘦劣”。荷叶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的作用。荷叶清香细腻,生长在水中,清澈而翠绿,营养价值丰富,可取其作为烹饪原料,增味解腻。将荷叶泡茶,有清暑利湿、凉血止血的作用。


图片
图片

7、淮山药

图片
  山药味甘而性平,入脾、肺、肾三经。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多种功效。《随息居饮食谱》认为“煮食补脾肾,调二便,强筋骨,丰肌体,辟雾露,清虚热。既可充粮,亦堪入馔。不劳灌溉,广种为宜。”


图片

图片

8、茯苓

图片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常用治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证。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现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实为延年、益智、抗衰老之佳品。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图片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