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术后换药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了伤口修复的速度,在换药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伤口变化,保证局部创面的良好生长,减少细菌繁殖的机会。今天,就请苏州肛泰中医院肛肠科专家讲讲肛肠手术后换药。
肛肠疾病一般是Ⅱ类切口,乙级愈合,伤口的恢复期分为三个阶段炎性期、纤维增生期、上皮覆盖期,需坚持换药
早期(坏死组织脱落期):为术后3—5天,伤口以炎性渗出为主,此期换药的原则是清洁伤口,去除异物和脓液,使伤口引流通畅,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的刺激,防止并发感染,促进炎症吸收。
中期(肉芽生长期):为术后第8—20天,伤口分泌物少,以肉芽组织增生为主。由于肉芽组织对外界理化刺激抵抗较弱,易受损伤,本期应着重保护肉芽组织以免影响创伤的愈合。换药应以油膏类药物覆盖创面,以保护新生肉芽,免受外界刺激。
后期(上皮爬生期):为术后第21—25天。伤口已被肉芽组织填平。创缘上皮细胞向创面中心迁徒,最后覆盖创面,使创口愈合。此期处理原则:减少对创面刺激,保护上皮生长,并防止肉芽增生。
选用生理盐水、甲硝唑、碘伏、双氧水等药物清洗,可起到清除脓性分泌物,持续杀菌的作用。
清洗创面原则上要由中心向外、自上而下、先里后外的规律清洗。普通创面,脓性分泌物不多者,可不必清洗。
应去除创面腐坏、无活力的组织,减少细菌繁殖机会,加速愈合过程。确保创面引流通畅,生长的方向是由底部向外长,而不是桥形愈合。对炎性潮红、水肿的肉芽,应以抗菌药物水纱湿敷,通过药液渗透到肉芽组织中去,起到充分的消炎杀菌作用。对局部循环不良、缺氧的暗红色肉芽,可用活血消炎药物填敷,促进局部循环,改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对新生健康肉芽应加以保护,勿予过多刺激,使局部安静,以免受损及感染。对生长不均匀及过度的肉芽,应予修剪,以免影响创面引流及上皮覆盖。观察患者的整体表现,有糖尿病和结核病的患者要结合全身治疗,从而解除妨碍局部创面生长的不利因素。
1.因创面不洁、发炎而导致的疼痛。
2.部分创面肉芽组织异常生长,致创面引流不畅,炎性增生,创缘皮肤内翻等。
3.创面容易假性愈合,导致再次切开。
4.延长创面的愈合时间,既增加肉体痛苦,又提高经济成本。
肛肠术后有着“三分手术,七分换药”的说法,可想而知,术后换药显得特别重要,换药一定要遵医嘱换药,切勿因为疼痛不换或减少换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