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压力大又爱熬夜,经常头痛 长时间低头,颈肩腰背仿佛被上了发条 饮食不规律,胃痛成了家常便饭 一运动,手脚关节纷纷中招 每当“痛”这个字眼被提及,我们的身体都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那股难以言说的不适,无论是受伤、打针还是生理性疼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也是很多疾病的伴随症状,它是继心率、脉搏、体温、血压之后,被列为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常见的有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疼痛、火烧样疼痛、触碰疼痛、隐痛、牵扯样疼痛、绞痛等等,往往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受,也是促使我们就诊的主要原因,所以,及时缓解疼痛对疾病的顺利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疼痛多由外邪侵袭、气血瘀滞、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外邪包括风、寒、湿、热等,它们可以单独或相互结合侵袭人体,导致疼痛。中医对疼痛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如“痛者寒气多也”,“风为百病之长”,“其热者……故为痹热”,提出寒、风、热为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痛病因。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深入,疼痛病因理论渐趋完善,包含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饮食劳倦损伤等诸多方面。 风寒型:疼痛伴有冷感,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风热型:疼痛伴有热感,遇热加重,得寒则减。 风湿型:疼痛伴有沉重感,活动后减轻,休息后加重。 血瘀型: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加重。 气滞型:疼痛伴有胀满感,与情绪变化有关。 虚寒型:疼痛伴有冷感,喜暖怕冷。 对于疼痛的治疗,相较于西药即时但可能短暂的镇痛效果,中药更侧重于逐步缓解并根除疼痛,通过内在机能的调节实现长期的平衡。短暂的阵痛效果往往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且止痛药容易引起很多不良反应。而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旨在通过综合手段促进身体自然康复,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其特别之处在于对身体整体的关照,不仅治疗症状,更关注内在平衡。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运用中医药治疗的常见疼痛。 颈肩腰腿痛 对于颈肩腰腿疼痛,我们常常会认为这都是骨骼的问题,比如颈椎间盘或者腰椎间盘突出引起,不可否认,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骨骼以外比如肌肉、筋膜、韧带的问题。最常见的诱因就是风寒湿侵袭后长期稽留,我们的皮肤、肌肉、筋膜气血运行因此失常,出现不通则痛的问题。 “医圣”张仲景早就提出“太阳治未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恶风不欲去医……”等等。 这些常见的疼痛,都与我们最熟悉却最容易忽略的风寒湿有关系。 癌痛 癌痛是肿瘤晚期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据统计,终末期癌症患者中,约有60~80%主要以疼痛为临床表现,癌痛给患者在精神和肉体上都带来了极大痛苦,严重影响癌症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癌痛的主要病机。中医治疗癌痛有其特殊的优势,利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而且安全性较高,毒副作用少,无成瘾性及耐药性。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在1800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治疗癌痛的方法,比如芍药甘草汤、大柴胡汤、新加汤等,辨病辨证用药,效果显著。 1 癌痛 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涉及病机较为复杂,从中医角度来说,多与正气不足、瘀血内停、热毒内盛、湿热停聚等因素有关,我们临床常见带状疱疹及其后遗性疼痛,中医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以剧烈疼痛、久治难愈、后遗症明显为其显著特征。 湿、热、瘀、毒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且年龄越大,正气不足,越容易发病,病情也越严重,中医药治疗方法标本兼治,针药结合,可有效防止后遗症的出现。 头痛 头痛的出现既有原发的单一病因,也有附属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而发。在治疗上,有些头痛尤其是顽固性头痛治疗起来往往有些棘手。我们从六经入手,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三阴头痛。 后脑勺及项部疼痛多则之于太阳经受邪,前额痛多则之于阳明经受邪,偏头痛多则之于少阳经受邪,三阴头痛以太阴经及厥阴经受邪为主,则之于肝脾。总体来看,头痛与风寒湿火、痰浊、瘀血、正虚有关。内服汤药与外治针灸结合,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胸腹痛 对于胸腹痛,正气亏虚、风寒湿侵袭、痰湿阻滞、瘀血阻络等均能引起,“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仍然是其重要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我们在仲景《伤寒论》中可以见到很多治疗胸腹痛的方法。 如“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主之”“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虚劳里急,悸……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大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对胸痹心痛有专门论述,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桂枝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等都能治疗胸痹心痛,相当于现在的冠心病、心绞痛、心梗。 中医如何治疗疼痛 中医药治疗疼痛有法有方,内服汤药谨遵仲景之意,以经方为主,兼以元气针灸、刺络放血、艾灸、中药外敷、道家古法经络推拿,但都是先以辨证论治为主,以疼痛的病因病机为切入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或者配合治疗。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标本兼治。 01 中药内服 通过辨别体质以及症状特殊性等从病因病机下手处方,个性化治疗调理,疏通不通,补气血以荣,总之从虚实两端解决疼痛问题。 02 针刺艾灸 通过刺激穴位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03 拔罐刮痧 利用器具作用于经络或筋膜,其具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祛湿除痹的作用,使得身体内的瘀血、水湿等排出体外从而减轻疼痛。 04 穴位按摩 古人已经对各部位的疼痛做出了治疗归纳,如肚腹痛选足三里穴,小腹痛选三阴交穴,心胸痛取内关穴,腰背痛选委中穴,头项痛寻列缺穴,面口痛选合谷穴,外伤选阳陵泉穴等。针对以上穴位可进行按摩,以缓解疼痛。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提高自身正气。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注意身体保暖,避免过多接触凉水,减少风、寒、湿邪的侵袭;要重视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慢性疾病的发作绝非一时,必跟长期的不良习惯有关。 伏案工作、学习时要定时站起走动,活动颈椎及腰背,舒展四肢关节,适当进行一些室外活动,时常晒晒太阳,增加阳气,有助于调整脏腑气血,恢复阴阳平衡,气血化生,最终“痛”不再、“通”自来、“荣”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