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有些人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甚至还会出现腹痛、腹泻等。

图片


这些疾病为何频频出现于夏季呢?夏季该如何呵护肠胃健康?


康康子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夏季肠胃健康问题~


肠胃疾病在夏季高发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01

细菌污染

高温下细菌易于滋生。剩饭、剩菜或熟食等若不加以适当贮存,就容易被细菌污染,食用后易导致胃肠道感染。

夏季也是蟑螂、苍蝇最为活跃的季节,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传播。


02

胃酸被冲淡

由于夏日饮水较多,胃酸的效率被迫降低,不能有效分解食物。

胃酸是一种强酸,PH值大约在1一2左右,这使得它具有一定的“屏障”功能,大部分伴随食物进入胃腔的病原体都会被杀灭,而胃酸被稀释后,其灭菌能力必然会有所下降。


03

生食蔬果


夏季时鲜蔬果大量上市,与其他季节相比,人们生食蔬果的机会有所增加。

生食比熟食更易诱发胃肠疾病,除去果蔬上细菌污染这一因素外,还有农药残留等问题。


04

冷饮的刺激


寒冷会刺激胃肠黏膜收缩,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肠道壁上的平滑肌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过多食用冷饮,会使平滑肌在低温刺激下收缩明显加强,甚至诱发痉挛,造成疼痛。

寒冷也会加速肠运动,使正在消化的食物加快通过胃肠道,影响营养吸收,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易稀溏,出现腹泻。


05

其他因素


许多人贪凉,空调温度开得较低,室内外温差过大也是诱发夏季胃肠道疾病的成因之一。


进入寒冷空间后,人体血液易分布到肌表以御寒,胃肠道供血相对减少,粘膜修复受到影响。


此外,由于天气炎热而导致睡眠不佳,抵抗力下降等,也会诱发胃肠疾病。

图片


中医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中医认为夏季的外感邪气主要为“ 暑”、 “湿”二邪所主导。


暑邪


夏季之所以容易患胃肠疾病,是古人所观察到的“暑多夹湿”这个特征。


盛夏时节气温高,雨水多、湿度大,暑邪易夹湿邪侵略人体,致病多为暑湿搀杂证,表现为发烧、烦渴、四肢困乏、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苔黄腻等。


湿邪


“湿邪”可细分为“内湿”和“外湿”。“暑多夹湿”时,暑邪喜欢夹杂着“外湿”侵犯人体,而湿邪又比较喜欢困脾,导致脾胃虚弱,而脾胃虚弱又容易生湿邪,即“内湿”,新产生的湿邪又进一步困脾,导致脾气更虚,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夏季呵护胃肠道,应做好这两点:


01

防 暑 祛 湿

天气炎热,就觉得需要清热,狂喝冷饮,结果只会越喝越虚,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款经典名方扁鹊三豆饮,清热又不伤脾胃。

传说这道汤出自神医扁鹊,由3种豆子组成:


清热解毒的「绿豆」

利水消肿的「赤小豆」

补肾解毒的「黑豆」

图片


扁鹊三豆饮

食材:绿豆、赤小豆、绿心黑豆各30克。

做法:

1. 先将3种豆子提前浸泡1个晚上。

2. 在锅中加入这3种豆子,以及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等到豆类煮烂,就可以出锅了。

3. 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冰糖调味。

功效:三者搭配在一起,解暑、清热、健脾、祛湿、又能清润肝胆。


鲤鱼、赤小豆、金针菜、莴苣、薏仁米、白扁豆、山药、茯苓等,都有不错的祛湿作用,大家可以多吃。


02

 清 补 为 宜


夏至天气炎热,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应以清泄暑热为目的,不宜肥甘厚腻,以免助湿助热。


又因夏至气温高,耗气大,出汗多,人体水分丧失较多,这时就需要“酸味食物”,中医界的网红饮品——酸梅汤,就是很好选择,即可消暑解渴,又可固表敛汗。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