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癌”的近亲
据媒体报道,杭州一名男性做了肠癌筛查,结果呈现阳性。本该是让人闻风丧胆的消息,但该名男子非但不重视,且还心存侥幸地选择性忽视。直到近日,男子出现了“总想上厕所”的不适感,才最终选择去医院就诊。
“2公分的息肉,你还敢在肚子养两年?!”经医生诊断,原来男子在2年前患了肠息肉,大小为2公分。
临床统计发现,在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里,有15%的人存在肠息肉。在医生眼中,有些息肉和癌是“近亲”,但不同息肉的癌变几率不同,危险的息肉通常以相似的面孔出现。
所谓肠息肉,即肠管内面多出来的“肉”,是指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病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长出来的肠息肉没什么感觉,即使是有症状,也不过是腹胀、腹痛、腹泻等,因此对健康无害。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因为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退,若让它继续生长,可发展为腺瘤,而腺瘤若不加以处理,就有可能会变成癌!
有研究显示,多数大肠癌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而来的,具体流程为: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更可怕的是,这个流程可能仅需要5-10年不等。在临床上,1公分以上的腺瘤称为进展性腺瘤,3—5年变结肠癌的概率在60%以上。
临床统计发现,在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群里,有15%的人存在肠息肉,而肠癌的发生95%与肠息肉有关。
有些息肉和癌是“近亲”,但不同息肉的癌变几率不同,危险的息肉通常以相似的面孔出现。
黏膜上的“肉疙瘩”四种危险面孔“息肉”
通俗地说,息肉是长在黏膜上的“肉疙瘩”,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多数肠息肉是良性的,危险的息肉常以4种面孔出现:
某些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有肠癌或者肠息肉家族史的人要特别关注。
1厘米以下的腺瘤性肠息肉(一种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为1%~3%;1~2厘米的为20%;2厘米以上的高达50%。
一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数量越多越危险。
一两个息肉癌变概率不高,数量越多越危险。
年过35,该做肠镜检查
原则上,年龄在35—74岁的居民,都属于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筛查人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或异常,也建议35岁以上者去做一次肠镜;如家里有患肠癌的亲属,最好更早开始筛查。
哪些人群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 年龄≥35岁以上,男女不限;
☑ 有食管癌、骨癌、结肠癌家族史人群;
☑ 存在消化道肿瘤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 有反复上腹不适,突然消瘦、黑便或贫血的人群;
☑ 不原因便血;
☑ 既往有慢性萎缩性骨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息肉、手术后残胃等疾病;
☑ 关注胃肠健康的人群。
苏州肛泰中医院采用的是奥林巴斯CV290内窥镜日检查系统,使患友可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无痛苦感、无不适感,减轻了患友的恐惧心理,提高患友的耐受性。
检查无死角,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因此诊断率高、效果好,并且对患友本身无损伤、无副作用,治疗安全。全程感觉不到不适反应。
消化道健康应密切关注,除了自己及家人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医之外,也要定期检查,才能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