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1 慢性胃炎 俗话说“十人九胃”,慢性胃炎无疑是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基于胃镜检查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 病因 各种病因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者萎缩性病变:外源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饮食因素(营养不均衡、喜食辛辣等)、吸烟、饮酒、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内源性:年龄、遗传易感性、胆汁反流、糖尿病等。其中最常见及最重要的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80%~95%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以总体上可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长期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症状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如中上腹不适、嗳气、反酸、恶心等。一般来说,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活检组织学检测。 2 胃溃疡 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幽门和贲门之间的慢性溃疡,发病机制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作用与防御能力之间失去平衡,胃酸对黏膜产生自我消化,加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黏膜自我保护屏障减弱、受损至糜烂就形成了溃疡。如果把胃黏膜比作一块平整的土地,胃溃疡就像在土地上挖坑,刚开始只是松松土,也就是糜烂,松土后挖个坑就是溃疡了,这也是溃疡和糜烂的区别。一般溃疡的出现都会经过糜烂这个过程,但不是所有的糜烂都会演变成溃疡。 胃黏膜受损原因很多:精神紧张、药物刺激、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酒精、剧烈恶心呕吐、胃内异物等都可能造成胃黏膜糜烂,进而发展成溃疡。 3 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它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能力之间的平衡。如果将胃比作城堡,那么食管就是向城堡运送食物的唯一单向通道,而在胃与食管之间,有一扇城门叫做贲门,守卫贲门的还有食管下括约肌,它们共同维持着这条通道上的秩序,当城堡中的食物或胃酸想要溜出去时会坚决阻止。但是有些人的贲门天生敏感脆弱,一受刺激就容易出现关闭不全的状况;有些人随着年龄增加,贲门的收束力量也会变弱;还有人由于不当饮食导致胃酸增多,一次次攻击贲门,结果导致贲门被撞开缝隙,于是胃酸就夹带着食物乘机逆流而上,攻击食管和咽喉处,导致食管炎、咽喉炎、哮喘等,如果不及时治疗,还有罹患食管癌的风险。 病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4 肠易激综合征 一喝冷饮就腹痛、腹泻;一进考场就想上厕所;一上台讲话就突然腹痛无法忍耐。多数人往往简单地将其归咎于肠胃不好,殊不知,这可能源于一种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IBS)。肠易激综合征翻译自“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rritable在牛津词典中的翻译是“易怒的、暴躁的”,所以肠易激综合征可以理解为“肠子容易激动的综合征”。简单来说就是只要吃的东西不合肠道“胃口”或情绪波动较大,肠道就会“乱发脾气”,肠道的蠕动和神经反射就出现紊乱和敏感。 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在无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表现为腹痛、腹胀。腹痛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数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在排便后缓解,部分病人在进食后和情绪激动时会出现腹痛、腹胀加剧情况,常伴有排便习惯和(或)大便形状改变、黏液便,部分患者便秘和腹泻可交替出现。 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主要有肠道菌群失衡、精神心理、饮食等。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患病率约为7%~12%,发病人群主要为中青年人群,女性居多,有家族聚集性。